近日,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成员单位对2024年7月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核定。
7月份,全国共出现7次强降雨过程,平均降水量132.9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11%。雨情汛情灾情特点显著:一是累计雨量大、极端性明显。主雨带长时间维持在四川盆地至黄淮、江淮、江汉等地,全国有15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,其中河南社旗、山东平邑、湖南衡山等33站突破历史极值。二是编号洪水多、江河退水慢。长江干流、黄河上游干流、淮河上游干流及沂河沭河、珠江流域西江韩江、松花江吉林段上游干流、太湖等发生编号洪水,全国27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累计70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,其中159条河流超保、21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。三是部分堤防水库发生险情。7月5日,湖南岳阳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堤,决口面226米;7月29日,湖南湘江支流涓水、吉林辉发河支流出现堤防决口险情;此外,湖南、重庆等地部分中小水库发生渗漏险情。
一、水灾过后需要注意和预防哪些疾病?
首先要预防的是肠道传染病,如霍乱、伤寒、痢疾、甲型肝炎、感染性腹泻等;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洪涝期间极易发生的,如鼠媒传染病:钩端螺旋体病、流行性出血热等;通过蚊媒传播的乙型脑炎等;水灾过后还可能患皮肤病:浸渍性皮炎、虫咬性皮炎、尾蚴性皮炎、出血性结膜炎等;另外还要注意防治中暑、食物中毒、农药中毒等。
二、传染病的防治有哪些防治策略?
传染病的流行,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:传染源、传播途径、易感人群。因此水灾过后的疾病预防,务必从三环节入手。(1)控制传染源对患有传染病的病人尽可能做到早诊断、早报告、早治疗、早隔离 。就地就近治疗,以防止传染病的蔓延。患病动物也要及时就地处理。(2)切断传播途径疾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空气、水、食物、生物媒介及接触传播等。因此,切断传播途径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;对带有病原体的物品进行消毒,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等方法,使病原体失去感染健康人的机会。(3)保护易感者突如其来的灾害给人民带来负面的心里影响,食物短缺、饮用水污染等造成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,应对自然灾害,应保存良好的心态及生活习惯,加强锻炼。预防接种也是保护易感者的很好的方法。体弱的易感者避免接触患者及动物。
三、牢记病从口入的古训。(1)注意饮水卫生。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,做好水源保护,防止水源污染。个人不喝生水,喝开水及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、桶装水;盛水的容器务必保证卫生。(2)注意饮食卫生。不吃腐烂变质的食品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,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,不使用污水洗瓜果、碗筷,不生吃海水产品,生熟食品要分开,食物要煮熟煮透。(3)注意手卫生。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要洗手。不用手揉眼睛,不共用洁具等。(4)注意环境卫生。防蝇灭蝇、防鼠灭鼠、防螨灭螨。对洪水淹过的房屋内外,要消毒杀菌,一般用84消毒液按一定比例配水后进行消杀。(5)及时就医。感到不适要及时就医。如果皮肤、粘膜被患者的血、尿或口腔分泌物污染也应立刻清洁消毒。
图文来源:网络、防疫网
温馨说明: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,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和图片,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,敬请原作者见谅!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,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。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,敬请注明出处。谢谢合作!
图书推荐
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为了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的稳定,认真做好中小学生的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已迫在眉睫,刻不容缓。为此,我们根据教育部和卫生部《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的工作意见》的精神编写了以下读本,图书图文并茂、内容丰富,趣味性、可读性、实用性都很强,目的在于协助学校广泛开展学生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,便于学生快速学会卫生防疫的基本知识,掌握各种应急防范的技能和技巧,同时培养青少年讲卫生、爱锻炼、重防范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。相信以下读本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进步作出巨大贡献!
文化点亮梦想,品质创造未来。
扫码关注公众号
了解更多详情